江苏大学百余学生当“见习村官”

首页 > 教育新闻 > 新闻阅读存档/2009-08-27 / 加入收藏 / 阅读 [打印]

  本报讯 “这个暑假过得充实,有意义!我感受到了农村发生的深刻变化,也体会到了基层工作的不易。”回首自己近一个月经历,江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学生陈健感慨颇多。暑假里,他与30多名同学一起到“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”——安徽凤阳县小岗村、“全国文明村”——江苏常熟市蒋巷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,受聘担任了那里的“见习村官”,开展“三农”政策宣讲、新农村建设调研、农业科技推广、协助处理村务等活动。

  据介绍,作为一所以农机起家、与“三农”一直有着天然情缘的综合性大学,今年暑期,江苏大学组织了多支小分队开赴农村,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。人文学院、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、化工学院等百余名学生分赴江苏丹阳、句容等村镇担任“见习村官”,切实感受中国农村发生的巨变。

  “不了解中国农村,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中国。”化学师范专业学生叶亚告诉笔者,在小岗村他们吃住在农家,七八个同学住一间屋子,“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”。其间,他们同小岗村的“当家人”沈浩书记进行了交流,随那里的大学生“村官”处理村务,寻访当年的“大包干户”,到田间地头、农家同农民谈心,并到大学生创业园里进行创业体验。在他们眼里,小岗村作为中国中西部农村的一个缩影,这些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:修起了水泥路,一些农户盖起了小楼房,葡萄、双孢菇等生态种植业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。在那里,学生们既为那里发生的深刻变化而欣喜,也为那里“一夜跨过温饱线,三十年没迈入致富门”而沉思。同时,他们还对那里新兴的所有11家“农家乐”进行调研,进行了前瞻性的思考,写出了翔实的产业分析报告,作为未来发展的参考。

  “同小岗村相比,蒋巷村已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。”从小岗村到蒋巷村,当了两任“村官”的荀苏杭说。地处“三不管”地带的的常熟市蒋巷村,几十年来,在“领头人”常德盛的带领下,走过了农业起家、工业发家、旅游旺家的历程,彻底改变了交通闭塞、贫穷落后的面貌,一跃成为独具水乡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。“中西部农村和东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差距,固然有地域和自然条件的因素,但根子还在观念。”荀苏杭说。

  “人的成功取决于机遇、平台和个人的努力,重要的还是要实践。”今年68岁、干了一辈子“村官”的蒋巷村党委书记常德盛,同“村官”大学生们推心置腹,“要沉下去,同老百姓打成一片,善于发现问题,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自己。”常德盛十分赞成大学生到农村锻炼和创业,“年轻人就应该到农村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和实践,将自己的所学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,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与决心,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拼搏精神。”

  “改变中国农村、尤其是中西部农村的落后面貌,我们大学生责无旁贷,任重道远。”今年刚刚毕业的孙王磊说。这个来自苏北农村,如今是连云港市一名“村官”的女生表示,“见习村官”的经历对她启发很大,“沈浩书记说,大学生到农村去,要当农民,但又要跳出‘农民’,这将成为我今后工作的座右铭。” (张明平)